第(1/3)页
清乾隆 苹果绿釉凸雕苍龙教子灯笼尊
博古架上那只灯笼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通体覆盖着一层如翡翠般剔透的绿釉,让陈阳不禁屏住了呼吸。程老板此刻正以一种近乎炫耀的语气介绍着这件清乾隆苹果绿釉凸雕灯笼瓶,但陈阳的心思早已被这件稀世珍品牢牢攫住。这尊瓶不仅是一件瓷器,更是一件艺术品,它那优雅的曲线和精妙的凸雕工艺,无不彰显着皇家御窑的超凡技艺。
在古玩界,它还有一个更为传奇的名字——苹果绿釉凸雕苍龙教子灯笼尊。这个名字背后,蕴藏着数百年的制瓷工艺演变史。陈阳的目光在瓶身上流连,苹果绿釉,明代永乐时创烧,能工巧匠们第一次尝试烧制这种独特的苹果绿釉的情景。从宣德到嘉靖,这项技艺不断发展,一代代匠人用心血将它推向完美。
直到清代雍正时期,这项技艺终于臻至化境。陈阳暗自感叹,能将釉色调配得如此纯正,将温度掌控得如此精准,实在是难能可贵。他清楚地知道,在后世拍卖市场上,能够达到千万级别的苹果绿釉拍品,仅此一件;而就算放宽标准到百万级别,也不过寥寥数件。整个拍卖市场上,相关拍品数据仅有三百余条,这样的稀缺程度,让普通藏家望而却步。
苹果绿釉成交价
看着眼前这件珍品,陈阳的心跳不由加快。他太清楚不过了,在所有流传下来的苹果绿釉器物中,眼前这件苍龙教子灯笼尊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天价神话。它不仅是一件瓷器,更是一个时代最高工艺水平的见证,是皇家气派的象征,是无数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
而此刻,这件举世无双的珍品,就这样静静地立在程老板的博古架上,散发着低调而内敛的光华。
灯笼尊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展示着清代艺术的高超境界,它的通体以及足内皆施以青绿釉,这一釉色如同玉石般温润,仿佛在微风中摇曳的湖水,被一层薄薄的晨雾笼罩,呈现出迷人的光泽。
外壁则以凸花饰描绘出苍龙教子的纹样,这条苍龙如同从传说中走出,雄浑而让人敬畏。其多层次的雕刻手法,使得浅浮雕纹饰中的每一部分都能巧妙叠加,仿佛将真实的苍龙扎根于这一方瓶身,纵使静止,却能感受到它那积蓄在每一鳞片之间的力量,龙纹的矫健与灵动仿佛栩栩如生,让人禁不住想象它会随时腾空而起。
刀法的运用极其利落,巧妙地避开了釉下的障碍,纹饰的每一道刀锋都如同雕刻在空气中一般清晰,毫不拖泥带水,给予观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即使釉薄如蝉翼,然而色泽却显得格外厚重,深邃却不积垢,宛如佳人披上的薄纱层层叠叠地覆盖在素胎上,却同时能巧妙地渗透到每一个细节的凹陷之处,其中的含蓄美尤为体现在龙身之上,那片片龙鳞清晰而不失柔和,像是经过无数岁月的风霜而无丝毫退让。
釉色温润如春日新发的柳叶,经过雨水的细密抚触后,再被阳光吻干,呈现出那种澄澈透明的绿,它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深则化作老练的深绿,显得呆板古板,亦不浅至妩媚的翠绿,徒增轻佻无趣。在这曼妙的绿影之中,还朦胧地渗透出一抹黄意,就如初熟的梨子皮上那一层含蓄的黄晕,既不张扬,却又如信手拈来的妙笔,将静谧与灵动融合在那一刻的凝视里。
细细品赏,灯笼尊的釉面上有着宛如人生轨迹般的细小开片,犹如老人额上的皱纹,这些裂纹并不是缺陷,恰似尘封已久的故纸,记述着岁月的点滴秘密,反而为那种温润的绿色增添了几分奥妙与深意。
釉光犹如被一层极薄的纱过滤,温暖而不刺目,这种光泽是内敛含蓄的,仿佛月光洒在湖面时水波荡漾的轻柔,慢慢地映入眼帘,令人不由自主地沉迷其中,逐步陷入一场旷古绝今的梦境之中。
凸雕的苍龙与幼龙在釉下游动,仿佛被封印在碧玉中的精灵。苍龙的身躯蜿蜒盘旋,每一片龙鳞都闪烁着深浅不一的绿光,如同月光下的湖面,波光粼粼。幼龙则显得稚嫩,鳞片上的绿色更加清透,像是初春的嫩芽,带着新生的活力。
龙须如丝如缕,在釉下轻轻飘动,搅动着那凝固的绿色。每一根龙须拂过之处,都会在釉面上留下一道道细微的波纹,如同微风拂过湖面,荡起层层涟漪。这些波纹并非静止,而是随着光线的变化而流动,仿佛真的在呼吸一般。
苍龙的眼睛炯炯有神,瞳孔中闪烁着深邃的绿光,仿佛能看透世间万物。它的目光温柔地注视着幼龙,眼神中充满了慈爱和期许。幼龙则仰起头,眼中闪烁着好奇和渴望,似乎在聆听苍龙的教诲。
龙爪锋利如刀,在釉下若隐若现,每一根爪尖都泛着寒光。苍龙的爪子轻轻搭在幼龙的背上,像是在传授某种古老的技艺。幼龙的爪子则显得有些笨拙,但也在努力模仿着苍龙的动作。
第(1/3)页